必一体育sport官网

必一体育sport官网下载(中国)·注册登录APP

必一体育官网下载CONTACT US

电 话:0871-64118256

地 址: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气象路王家坝23号附楼3楼

传 真:0871-6411825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必一体育sport官网·生态环境科技转化与产业发展融合之路探索日期:2024-03-06 10:41:42

来源:必一体育sport官方网站 作者:必一体育官网下载

  摘要: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务院部署任务的抓手,是实现二氧化

  发展战略、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本文通过对我国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现阶段国内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由于存在“不愿用”“不易用”“不实用”等问题导致转化率仅为10%左右。同时,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下,文章结合以5G和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浪潮发展趋势,提出以习总“四个面向”“三个导向”要求为原则指导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从促进生态环境科技与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调发展、强化产品生态友好设计、注重多学科交叉等多方面,推进生态环境科技转化更好地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资源、人口、政策红利,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发展成效,但这种发展方式消耗大、浪费多,能源、资源供给矛盾已变得十分突出。现阶段我国水、土壤、空气污染加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公众对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强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为积极探索高效的资源与能源利用方式、精准的污染治理和监管方式、绿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科技必须发挥更大作用,大力推动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缓解技术供需矛盾、利用新科技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问题1.1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投入和产出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我国研发总投入已占到GDP总量的1.98%,与中等发达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基本相当。我国每年至少有3万项科技成果问世,有7万项专利成果诞生。然而,我国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比例偏低,目前约为10%,与发达国家30%~4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比,差距较大;也有研究推算出中美两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数值分别为6%和50%,存在明显差距。我国高校实现授权或转让的专利占专利总数的比例仅为2.03%。生态环境科技领域也存在类似问题。有报道表明,我国省部级以上的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成果能大范围推广且产生经济效益的不到15%,专利技术实际实施率仅为10%。总之,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尚未形成互惠的良性关系,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较低,这对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极为不利。可以实际转化的产品,一定要具备让企业或社会“愿用、易用、实用”的特点,否则技术的转化是较难实现的。1.2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1.2.1 生态环境科技的“不愿用”:研究方向与产业及社会需求脱节当前生态环境科技研发课题主要着眼于发表论文,因此大部分学者都是瞄准国外SCI论文的需求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对国家实际需求及相关产业链了解甚少,在基础研究选题方面人云亦云,不切合我国国情,没有独立思考及独特见解。形成的所谓成果大部分也是实验室里完成的,在国家项目中只是探索,因此“验收”后即束之高阁或拆掉相关示范工程项目,导致成果无法真正落地。还有一些生态科技课题虽然从立项之初有所谓的“拟实现的产业化目标”或“拟解决的产业问题”,但实际上项目负责人只是从现有实验室研究或互联网获取相关信息,走所谓集成创新之捷径,并没有对产业一线进行充分的调研实践,尤其没有对国内市场实际状况进行充分了解。所以很多“拟解决的问题”是项目负责人通过有限信息臆想出来的,然后采用实验室或现场小试的方式进行解决,最终的成果自然与产业实际需求距离过远,导致无法成功转化。1.2.2 生态环境科技的“不易用”:研究刻意回避产业技术难题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相比,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水平处于并跑、跟跑阶段,仍存在技术跟踪、模仿的依赖惯性。有分析报告指出,在环境技术专利申请数量方面,我国已占据优势,但国外专利机构已经布局了大量高价值核心专利,对许多领域的技术和市场已形成垄断。我国的一部分生态环境科技项目,虽然立项之初看似有产业化目标,项目负责人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产业调研,但由于项目考核的要求,相关科研人员的实际初衷则往往只是为了发表高影响因子SCI文章,抢占科技山头,容易过多地对项目的某一个技术亮点进行夸张的描述宣传,选择性地忽视该技术的短板所在,在论文中刻意回避相关技术的弊端,不啃硬骨头,从而造成了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表面繁荣的假象。但是做产业,往往是技术短板决定了科技成果能否转化成功。在科技研发领域,“不说全”的真话往往比谎言更加难以辨识。1.2.3 生态环境科技的“不实用”:成果转化的经济可行性限制不可否认,在生态环境科技领域,一批科研项目的确在立项之初考虑了产业需求,也进行了技术调研,但往往忽略了从实验室走出的科技成果面临真正产业化时的经济可行性。部分实验室中诞生的科技成果往往需要较昂贵的原材料或较高的制备工艺成本,因此最终的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虽然技术通过验收却与产业实际成本要求不匹配,曲高和寡;还有一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虽然自身技术卓越,但相关产业链的其他配套技术还没发展到位,造成产业化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产品回报周期长等问题,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1.2.4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未能有效服务于社会、经济产业大循环当前,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国内循环活力日益强劲,这一趋势影响了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大环境。在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针对我国这一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系统性地解决好资源与能源的畅通循环问题,就是从源头解决污染物排放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科技领域习惯将处理末端污染问题视为环境技术的发展动因,但是只有突破链条式的个别产品、行业思维方式的束缚,从区域和国家的系统视角,重新审视能源节约和替代、废物综合利用、“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在经济大循环中的定位,围绕构建国家大循环系统,才能真正引导生态环境科技成果为社会与经济的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服务。1.2.5 不能准确把握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诉求,不能精准支撑管理部门业务需求公众不仅是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受影响对象,也是环境问题治理的参与主体,更是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终受益者。近年来,我国公众环境意识明显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与其生活满意度,以及践行绿色消费、减少污染、关注生态环境等行为存在一定关联。此外,公众的环境意识,受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因素的影响,呈人群、地域和城乡差异。居民环境意识的不同,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需求不同,其购买环境产品的能力和意愿也不同,因此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就是精准地把握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公众对待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诉求。在基础上,生态环境科技转化也需要兼顾管理部门的业务要求。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政策和市场双导向性特点,政策和标准驱动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诉求,上升为政府的环境政策与环境标准,技术成果能否支撑环境政策与标准、满足管理部门的业务需要,就成了检验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标准。公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诉求对政府形成压力,迫使环境政策与标准趋严,创造了最大的市场需求,并进一步带动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和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而服务。.

  新形势下国家政策对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以及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等法律和文件的制定与颁布,对于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鼓励科技研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及科技人员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中则进一步提出,要围绕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绿色制造、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引导生态建设等社会公益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2019年1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审议并通过了《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该文件定义了绿色技术的内涵,指出绿色技术创新正成为全球新一轮工业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新兴领域。伴随着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建立健全,绿色技术创新日益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文件提出了强化绿色技术标准引领,强化绿色技术通用标准研究,在生态环境污染防治、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城市绿色发展、新能源、能耗和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等重点领域制定一批绿色技术标准,完善产品能效、水效、能耗限额、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强制性标准。通过强化标准贯彻实施,倒逼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采用绿色技术进行升级改造。2019年11月23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该文件大力推进生态环境重点领域科技攻关,积极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污染防治技术和方案,例如牵头实施“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派驻工作组到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开展“一市一策”驻点研究。推动对重点区域39个城市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监督定点帮扶等工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作用。此外,自然资源部《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效能的实施意见》(2018年11月)、《关于激励科技创新人才的若干措施》(2019年1月),以及科技部《加快推动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发展的通知》(2020年6月)等文件对加快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激励机制等具体措施,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方面意义重大。2020年9月11日,习总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即“四个面向”的要求,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此外,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相继爆发,各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的管理短板均展露无遗。尽管我国是第一个全面管控住疫情的国家,但是经济发展也同样遭受着巨大压力,同时还面临欧美等国别有用心的战打压。面对这样的宏观背景,如何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更好地实现用科技促发展已成为当下最主要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密集颁布了多项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类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已形成对多个领域、多个部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从前端到后端的全面覆盖,并强调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这对于快速提升我国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率、核心专利掌控力,具有非常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物联网及5G发展下的生态环境科技发展随着百年未有过大变局的出现,“互联网+”技术包括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无人机、3S集成技术(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已成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技术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互联网+”绿色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加快推动“互联网+”技术在污染防治、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互联网+”技术正在为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带来新业态和新模式。在这一新的形势下,精准控污、科学治污以及最终实现碳中和将是未来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及目标。3.1 全面物联网监测,更加精准控污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形成实时的、多层次的多源监测体系,可以拓宽环境数据获取渠道、创新数据采集方式,提高对生态、水、气、土壤等多种环境要素和各种污染源的感知和实时监控。通过生态环境质量、环境监管、环境执法、环境应急等数据共享,末端污染的排放可以得到可靠准确精准的控制。3.2 产业发展全面走向循环经济,企业将走向碳中和在新的政策指引下,我国“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并渗透到了行业的方方面。


必一体育sport官网

上一篇:永清环保:9月15日接受机构调研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
下一篇:环保科技杂志